你们好呀!
一朵一直都挺喜欢看书的,玩儿回来就算累得眼皮子都不想抬,还是要讲书才睡。
而且她识字量也挺大,四五快读7册学完很久了,现在做数学碰到的题目基本都能自己读。
那天她想买一本只有唐僧的书,到了之后她自己先看。
看了开头几页来找我说,妈妈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取经之前的故事,不是我想要的。
我一看,一开始讲的确实是唐僧讲经的事儿。
所以她的语文我一直觉得应该问题不大,就没像数学那样研究小学教材,看先学啥后学啥。
最近我开始提前想她啥时候可以学写字,就开始研究了下小学语文教材,发现现在通用的统编版教材大变样了!
课内教材永远是最清晰的指路标,看教材找方向,比咱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要强多少倍。
部编版/统编版
很多学前的爸妈们估计还不知道,以后慢慢就没有“人教版”、“粤教版”、“苏教版”、“北京版”这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了。
都用的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,叫统编版,或者是部编版。
高考改革之后,语文是第一大科,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21%还多。
而统编版的教材要求下,学好语文更难了。
注重传统文化
先看大方向,每个国家的语文都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文化和思想教育的工作。
所以语文的学习绝对不仅仅是听说读写,更重要的是通过学语言来学文化,通过学语言加强孩子们的思想教育。
来看看统编版的介绍中提到的:
让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,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。
语文是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。
所以,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,好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奋斗史,是一定要的。
古诗和文言文很多
了解了大方向,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统编版语文教材里文言文和古诗越来越多。
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篇,占所有课文的30%;光一年级上册就有6首古诗。
这些诗都是精选的入门诗,有的意思和字都很简单,就放在“识字”部分,用来教认字,比如下面这首《画》:
还有《咏雪》:
像《悯农》,意思简单,但是字没那么简单,就放在了“日积月累”部分:
从三年级上册开始,就有文言文了,四年级上开始每册都有两篇。
第一篇是《司马光砸缸》,我记得咱们小时候初中才学
初中古诗文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,平均每个年级学习40篇左右,八九年级中还单独有两个古诗文单元。
高中阶段,高考要求的古诗词背诵篇目也由60篇增加到70篇。
古文的体裁也是丰富到不行,毕竟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,精品太多了。
所以从《诗经》到清代诗文,从古风,民歌到律诗,绝句,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人物传记,从两汉论文,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,部编版教材都有收录。
关于古文和诗,我买了两本特别好的书,很适合小学生们。
一本是《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+80首》。
一朵小时候背的是下面这套《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》,很适合学前的小娃儿,我之前详细写过,点蓝字可以直接看:学前要掌握多少篇古诗,这篇文章告诉你!
但是这套关于作者还有历史背景的介绍比较少,在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,或者辅导小学生的老母亲们来说,就有点不够用了。
这时候就可以无缝切换到这本《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+80首》,里面有更详细的解析和扩展。
还拿上面图片里的《清明》举例,《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+80首》里有详细的注释,比如杏花村到底是哪里:
还有赏析,告诉孩子这首诗从文学角度好在哪儿。
还有拓展,有的是拓展历史背景,比如诗人是在啥情境下写的这首诗:
有的是拓展文学知识,比如《清明》这首诗,标点符号位置一换,就能变成两首意思不同的诗:
通过语文的一个小点,扩展到历史,文化,地理,以点及面,就是大语文。
另一本学古文的叫《小学生小古文课》,很值得推荐给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。
《小古文》是按照话题分类的:
各个时代的古文都有,还有民国课本里的文章。
上面那篇三年级学的古文《司马光》还记得不?
《小古文》里面还有更全的一段:
每篇都有设计得特别好的题,帮孩子们理解:
这本书三年级以上的娃儿可以买,低年级的可以不用着急囤,除非想自己先学,然后润物无声的熏陶孩子。
我还给一朵买了一个特别美的绘本《木兰辞》。《木兰辞》算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古文儿,这本绘本还给每一句都配了画。
准备先让她读读,看喜不喜欢。
先认字再学拼音
统编版现在是先认字,再学拼音,这一点改变也更合理了。
之前一上来先学拼音,就好像英语启蒙一上来先学字母似的,逻辑有点儿别扭,咱们生活中也不会这么做。
现在一上来先学些最基本的字:
包括认识田字格,书写规范:
这儿要提醒一下,学前开始学写字的孩子们,不管是自己在家教,还是报班儿,记得保证孩子们学到的笔画名称是和教材上一样的。
教材后面有常用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名称,好多我都不知道叫啥:
大概一个月后,再学汉语拼音:
说句题外话,感觉现在的语文课本颜值超高,
是很高级的插画风格,真好!
学拼音的时间会比较长,而且是边学拼音边认字,这一点特别合理。
比如学了拼音ai,ei,ui:
会把这三个音放在小歌谣或者故事里面练:
然后又从歌谣或者故事里学生字:
这种在语境里学语言的方法效率很高,英语也是一个道理,放在各种句子里背单词比单背要快很多。
拼音我还没咋研究,好早之前买过学而思的《一年级我来了》,里面有拼音,一朵还挺喜欢让我念那本书的。
不知道现在学前还有没有必要提前学拼音了,我准备等6岁之后学。
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和延伸
北青报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,新教材专治“不读书”的通病。
过去很多学生只读教材,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升。“统编版”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。
比如按主题分类文章。
我们看看三年级的教材,第六单元的主题是:
这一单元的文章全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。有四首古诗:
还有三篇科普和散文,讲西沙群岛,海滨小城和大兴安岭:
到了初中,阅读很明确的分成三部分,教读,就是老师精讲,自读就是自己精读,还有课外阅读,就是延展阅读。
主题阅读和延伸阅读这两个方法,语文和英语都特别推荐,我也是这么给一朵买书的。
比起零散的读,主题式的读法像拼拼图似的,能比较快的了解一个主题。
比如一朵一开始是喜欢西游记,现在又对哪吒,宝莲灯,嫦娥感兴趣,我就买了书,不过书买的不好,她在喜马拉雅上听得更多。
这也是一个“仙界主题”的阅读哈哈。
而且她给我讲嫦娥故事的时候,顺便再复习一下李商隐的《嫦娥》这首诗,她也理理解得更好。
之前不太懂“碧海青天夜夜心”是啥意思。
延展阅读又像从树干上延伸出树枝一样,延伸的树枝越多,这颗树越枝繁叶茂。
最近一朵最喜欢的人从孙悟空变成了唐僧,对唐僧的衣服,发型和手势,朝代,都特别感兴趣。
问我和尚为什么没有头发,为什么要穿袈裟,念经的时候敲的是什么?为什么念经的时候手要那样?什么是佛教?唐僧的英语说的好吗?他为什么不能吃肉?
我觉得我应该买一本佛教启蒙的书。
这就类似延伸阅读,顺着一本书找到更多书。
时刻提醒咱们要亲子阅读
对,题目里的说的就是咱们,老父亲老母亲们。
语文教材每一课结束之后都有一个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的环节
其实这背后是在鼓励咱们家里有个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,时不时和孩子一起读读书。
仔细想想觉得这个和限制孩子们玩儿游戏,规范饭圈儿文化这些都是关联的,目的都是让孩子们有更优质的精神生活。
不是说游戏和追星绝对不好,但是孩子很难掌握好度,陷进去就比较麻烦。
所以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给孩子们好的影响和环境,互相配合,缺一不可。
学前需要做什么?
其实语文教材还有很多可写的,以后我再写细节,咱先了解大方向。
第一,学前认识几百个基础的字是必要的,上小学以后上语文课和数学课读题会轻松很多。
第二,如果孩子开始练字,确保他们知道的笔画名称和笔顺和书上是一样的。
第三,多进行主题阅读和延伸阅读,把知识串起来,比如古诗和历史,散文和科普知识。
第四,对咱们国家的历史文化,怎么了解都不算多。
第五,可以多背背古诗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33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