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海新机遇·特区新征程④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“生态优先”是铭刻进珠海城市基因的发展理念。
绿色发展的基石从建市伊始就已奠定。拒绝污染企业,制定准入门槛,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珠海探索开辟。经历了时间验证,这一前瞻性的道路为珠海带来了生态文明优势。在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,筑牢了绿色生态底盘,保留了后劲十足的“绿色势能”。
迈向新征程,省委、省政府赋予珠海“生态文明新典范”的战略定位,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,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,打造生态文明典范。
“十四五”已然开局,珠海锚定航向:努力实现到年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。阔步向前,珠海正激活绿色发展红利和绿色生态福利,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最美底色。
开路者
“生态优先”下的绿色发展之路
在发展建设的起步之初,珠海就面临着重要的道路选择。当“村村点火户户冒烟”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席卷南粤,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,成为两难抉择。
“两者兼顾,绝非不可。”珠海的答案是:鱼与熊掌要兼得。在“生态优先”的理念下,珠海从立市之初就瞄准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——把涉污企业拒之门外,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、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,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,成为绿色发展的开路者。
如今回看,当年的大胆探索无疑是值得的。这座城市在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,始终“颜值”不改,蓝天白云常驻、青山绿水依旧。
“听花开花落,看云卷云舒”。空气质量全国领先,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,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……如今的珠海,正成为珠三角生态环境最好、土地开发强度最小、低端产业集聚最少、人口密度和素质最均衡的地区之一。
迈开发展的步伐,珠海从落后的边陲小镇成长为精致的海滨花园城市,经济特区迎来新的历史拐点。在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清看来,珠海正踏上从“小而美”奔向“大而强”的城市晋级道路,在追求“大”城市的路途上,擦亮生态环境的牌子、继续守住绿水青山,仍然是珠海要坚守的准则。
“近年来,珠海在发展中将生态属性与人文属性有机结合,为珠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探出一条新路子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、研究员魏翔认为,未来的珠海,应坚持山水林田湖海草生命共同体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在更宽领域、更高层面,探索生态宜居城市建设,打造国际化、特色化、智慧化的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。
这正是这座生态典范城市持之以恒的坚守。奔向“十四五”,珠海将坚定不移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进一步彰显山海相拥、陆岛相望、河湖相依、城田相映的城市风貌。把绿色发展的路子走下去,把绿色发展的未来赢回来。
守护人
严把生态红线共享环境红利
守护一抹绿色,需要有力的生态保护制度。珠海一路探索,做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,让更多人感受到共同家园的生态红利。
“环境有价,损害担责”。近日,珠海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有了磋商结果。根据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的环境损害评估结论,涉事企业对其违法填埋的行为付出代价,自愿履行赔偿38万余元的责任。
这是珠海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对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的一则案例。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者既得到应有惩处,更充分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的严重性。窥一斑而知全豹,近年来,珠海还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指数发布机制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,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,严把生态红线的举措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。
事实上,珠海一直坚持用法治为生态环境护航,多次开全国先河。从年率先出台关于保护环境的“八个不准”的最严环境准入要求开始,珠海织牢“绿色法网”,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轨道,已先后制定44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。
守护生态环境有了有力武器,环保理念也随之在社会中传播开来,珠海筑起了生态环境的“防护墙”。近年来,珠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: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全国前列,森林覆盖率达32.21%,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17年优秀,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%……
环境资源全民守护,生态红利全城共享,把最美的景色和视线呈现给最广大的市民。“米见绿、米见园”的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网络正逐步建立。按照“园在城中,城在园中,城园相融”的构想,截至年年底,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个。
让守护更有力,让家园更美丽。未来,珠海还将建设更加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: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持续推进“公园之城”“千里绿廊”“万里碧道”建设;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,加快创建“无废城市”,为全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珠海经验。
潜力股
生态“存量”转为发展“增量”
珠海选择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,逐渐展示出它的科学性与前瞻性,其后发优势也逐渐展现。显著的环境优势正逐步成为吸引外来要素“变现”的关键。“于珠海而言,绿色发展的理念实际上更讲究效率、公平和高质量,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先进发展理念。”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。
近年来,腾讯、华为等企业的落户就不乏环境因素的吸引。法国小伙Alexis的话或许更为直观:“我太喜欢这里了,她的环境很像我的家乡。”作为珠海虎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,Alexis对珠海几乎是“一见钟情”,很快就举家在此定居。
像这样的“浪漫情缘”在珠海不乏事例。当前,珠海开发强度低、环境承载力强,为珠海下一轮发展换道超车储备了充足的势能,也进一步提升了与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等新兴产业的匹配度。产业“结缘”更显“门当户对”。
正如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所言:“珠海的生态环境、城市规划建设是珠海无与伦比的优势。”珠海留住了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,用自身发展历程印证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,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。
“生态环境是珠海最宝贵的无形资产,可以通过市场化、多元化等机制创新,最大限度地释放并解放生态生产力。”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奇建议,珠海应当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内涵,把优良的生态环境“存量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“增量”。
秉承一贯的绿色发展理念,珠海一直坚守一条区别于人力、土地等资源驱动的发展道路,而是偏向以研发能力、专利技术等“知识驱动”,提高“亩产效益”的集约式、可持续发展道路,绿色经济的后劲正在不断显现。
当前,珠海正式提出要加快培育以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打印设备为重点的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。踏上新征程,迎接“十四五”,珠海将充分激活绿色发展红利和绿色生态福利,营造环境友好型发展环境,到年,建设生态型智慧型宜居城市取得显著成效。
生态优势积蓄的“绿色势能”正喷薄而出,“后劲”正在“变现”,升级的珠海经济特区,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新典范即将亮相。
撰文:董谦君
数读“生态典范”珠海
“十三五”期间
●珠海大气环境质量保持领先。年,达标率达到93.4%,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天;PM2.5浓度下降至19微克/立方米,为五年来最好。
●近年来,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.7公里,整治入河排污口个,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“不黑不臭”。
●年,珠海市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%,前山河流域5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,实现水质由Ⅳ类提升到Ⅲ类,创5年来最佳水平。
●年年底,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个,年计划新建市政特色公园8个、社区公园12个。
本文来源:南方日报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37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