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海情》里的郭京飞,一口莆田话令观众哭笑不得,也让大家对莆田方言,莆田人讲普通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当然,郭京飞的莆田话明显不过关,不过作为一个北京人,能够说出这样的水平,确实是不容易。
毕竟莆田话的难度,连福建人都觉得晦涩难懂,听得如天书一般。
在福建,莆田是一座很特立独行的城市。
地理位置上,它处于福建闽中位置,周边临近厦漳泉闽南圈,又靠近省会福州等闽东城市。
但无论是福州,还是泉州,在悠悠千年历史中,都无法把莆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里,也使得它相对比较孤立。
这种无法融合的文化基因,首先就在方言上。
莆仙话是怎么诞生的呢?
这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文献支持。
但大致可以推测出,早在一千多年以前,中原地区的先民一路南下迁移到莆田,中原古话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,吸取了其它迁入的方言语种,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莆仙话。
所以说莆仙话是中原古话,是有一定的历史追溯。
一些学者也分析发现,莆仙话的发音、词汇与原中原话十分相似,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。
笔者曾经注意到,一些村庄保留了更古老的莆仙话发音。
他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,把其融进在传统节日的曲子里,唯有每年例如元宵节时才会游街出现,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。
总的来说,莆仙话带有浓浓的古汉语色彩,但并不意味着是官方古话。
因为旧时期受制于战争、文字不统一、交通、教育等因素,并没有像今天统一的普通话语言。
例如战国时期,各诸国各有各的官话,秦国人与楚国人聊天,也差不多是鸡同鸭讲,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。
所以莆仙话来源中原,具体是来自哪个地区,就没法追溯了。
但根据莆田人的迁徙脚步,方言特点,广州的潮汕话,海南一些地区方言,也带有一定的莆仙话影子。
(南宋末年,由于地少人多,战乱等因素,莆田人曾迁徙到潮汕、海南岛)
基于古汉语的发音习惯,所以莆田人很难说好普通话,带有很浓的自嘲式“地瓜腔”。
在这种语言环境下,若是常说莆仙话,即便有一口流利地道的普通话,也会被带歪,久而久之就说不清楚了。
上一代的人就格外明显,虽然他们今天也会说普通话,但发音确实是带着一股很重的莆田腔。
就如《山海情》里的郭京飞一样,很卖力地说着普通话,但旁人就犹如听天书一般。
80、90后这一代,虽然有接受好的教育环境。
但由于上一代父母、老师的口音习惯,也会带着一股很有辨识度的莆田腔。
在福建职场圈,许多人会因为这口普通话而遭到歧视、调侃,一开口送你一句“哎呀,你是莆田人”,常常让莆田人尴尬而又耻辱。
当然,整个福建的普通话水准,都是处于鄙视链的底层,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。
实际上从95后开始,新一代的莆田人,就很少带有“地瓜腔”。
一是莆田人多在外地谋生,子女接受的是相对比较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。
二是本地语言教育环境逐渐跟上,一代比一代发音更准确的老师走上了岗位。
当然还有电视、网络的普及辅助,也让新一代的莆田人发音更准确了。
但也意味着莆仙话方言面临着语言危机。
10后的孩子就很少说莆仙话,日常交流以普通话为主。
许多80后家长也常常有一种纠结,莆仙话该不该传给自己的下一代?
不教,孩子听不懂,不会说,那哪里是正宗的莆田人。
教了会说了,会不会影响到普通话的发音?
其实这种焦虑,更多还在于对自己的地方文化历史,莆田人的身份缺乏自信。
为什么粤语普及率高,因为香港、澳门、广州经济发达,海内外华侨遍地影响力深。
相比之下,莆田只是一座福建GDP倒数第三的城市。
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莆田民间很富裕,在外资本难以估计,但本市却只是一座三四线水准的小城市,因为对自己的家乡不自信。
自信什么来呢?
文化的归属感、经济地位,外部对这座城市的客观认识,都能够提升自信力。
文献名邦,海滨邹鲁,这可不是只有口号,也不该只收藏在博物馆里,而是要融进到教育系统里。
同时也要告诉人们,历史上的兴化,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?
而不是当人们提到莆田时,就只有民营医疗。
其实可挖掘的地方太多太多,仅民间文化这一块,就可以收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说到美食文化,也是有勇气和自信去争一争“中国美食之都”。
旅游方面,是有些遗憾的,很多人文古迹没有保留下来,但山海风光还是蕴藏着许多待开发的价值。
只有展示它美丽、自信、向上的一面,这座城市才能被外界逐渐去接受认可。
这是一座有文化历史底蕴老城,需要去思考的地方,而不是在房价上追上泉州福州。
另外,如果你想对这座城市了解,不妨花一些时间自驾莆田,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不同之处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92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