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经典诗词,讲历史故事,玲子欢迎您的光临。
写在前面:
《乐府古题要解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,伯常子为躲避仇家,隐居海滨为渔夫,他的妻子思念他,遂作《钓竿歌》,此后每次经过河畔都歌唱它。
后来,司马相如也作《钓竿》诗,于是,“钓竿”就被传为乐曲,并成为汉乐府铙歌名,南北朝时,刘孝威《钓竿篇》里有“钓舟画彩鹢”句,故又称纶钓嬉游。
而沈佺期的《钓竿篇》,则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,他不但写出了嬉游之乐,还借鱼儿贪饵上钩来作深刻的反思:鱼儿贪饵丧命,渔夫得鱼忘筌,贪婪是灾祸的根源。
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诗,气度和格局都非常严整,而且格调轻松愉快,内容清丽朴实,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,诗僧皎然赞其“情多、兴远、语丽”。
朝日敛红烟,垂竿向绿川。
人疑天上坐,鱼似镜中悬。
避楫时惊透,猜钩每误牵。
湍危不理辖,潭静欲留船。
钓玉君徒尚,征金我未贤。
为看芳饵下,贪得会无筌。——唐沈佺期《钓竿篇》
简译:
旭日东升,光芒四射,待到红霞渐渐退却的时候,我带着钓竿来到绿水边垂钓。
湖水清澈,人影倒映在水中就像坐在天上似的,缓缓游动的鱼儿如在镜中一般。
桨声响起,有的鱼儿受惊跳出水面,试探钓钩,有的鱼儿经不住诱惑随竿出水。
水流湍急处,难以垂钓,潭水深静的地方流速缓慢,鱼儿容易聚集,正好下钩。
不学姜尚,因为不一定遇上周文王,不向往黄金台,我没有乐毅、郭隗的才华。
垂钓的乐趣无穷,看着香饵被鱼儿吞下,看它们因为抢食被钓上来放到鱼篓里。
赏析:
有记载说沈佺期此诗作于神龙元年(年),即其流放岭南之前,但从已有的文献中可知,神龙元年1月,武则天退居东宫洛阳,武周时期的旧臣多遭清算。
沈佺期18岁中进士,少年得志,而后他这位青年才俊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,成为其文学侍从,30岁时就官至考功员外郎,韦氏干政后,他必然会遭受池鱼之殃。
这年,沈佺期被弹劾下狱,几经磨难,总算保住了性命,但流放却没有商量,秋天从长安出发,次年秋天抵达岭南,所以,综合诗意,此诗应作于流放之地灌州。
此诗可以分为三段赏读,前两联写景叙事,为第一段落,中间两联着重临摹人和鱼儿的形态,为第二段落,后两联寓意抒情,为第三段落,带给人以启迪和警示。
“朝日敛红烟,垂竿向绿川。人疑天上坐,鱼似镜中悬。”,首联交代时间、地点和事件,次联描写河水的清澈平静。
霞光隐去,大地苏醒,诗人手持钓竿垂钓在绿水之上,水天一色,波平如镜,置身青山绿水间,他的心境悠闲又惬意。
“三春给事省,五载尚书郎。”,沈佺期少年得意,入仕后直接进入了权力中心,仕途顺遂,且其受恩宠达30年之久。
木秀于林风必摧之。承受恩宠,自然也要接受来自同僚的嫉妒和中伤,而远离尘嚣的垂钓,无疑是释放压力的最佳途径。
沈佺期钟情垂钓,春风得意时,垂钓是释放心情,或是纯粹的娱乐,而彼时身处异乡,这垂钓自是多了一份人生感悟。
“避楫时惊透,猜钩每误牵。湍危不理辖,潭静欲留船。”,第三联临摹游鱼的状态,第四联描写垂钓者的心理活动。
有船驶来,桨声阵阵,划破平静的水面,受惊的鱼儿跃出水面,因为抵挡不住香饵的诱惑,那馋嘴的鱼儿被钓出了水面。
河流湍急的地方没有鱼群,自然钓不到鱼,要到水波平稳的深潭处,只有那里才会令垂钓者尽兴,辖即鱼匣,湍是急流。
此段承上,从写景过渡到抒情,由歌咏隐逸闲适到慨叹仕途艰辛,上联写水中鱼,下联写水上人,鱼为饵诱,人为利惑。
当局者迷,人生的一些道理,总是要历尽百转和千回,不经历一些事,不栽几个跟头,不经过摸爬滚打,是不会明白的。
沈佺期的这份感悟,似乎是来得晚了一些,彼时的他身陷囹圄,妻离子散,昔日的荣光一去不返,但,有所悟总归是好的。
“钓玉君徒尚,征金我未贤。为看芳饵下,贪得会无筌。”,后两联点题,也是全诗的主旨,饱含哲理,给人启示和警醒。
第五联用典,钓玉中的玉实指鱼,也暗含钓玉鱼之意,金鱼袋是官员身份的象征,白居易晚年升任秘书监曾被授予紫金鱼袋。
这一联意在说明自己心淡如水,就是单纯的钓鱼而已,既没有学周朝时的姜尚渭水垂钓,等待如周文王那样圣明君主来赏识。
而且,自己也没有战国时乐毅、郭隗等人的贤德,所以也不期待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,沈佺期的人间清醒由此可见一斑。
贬谪蛮荒,归期无望,不管是被冤枉也好,被报复也罢,总之还是要活下去,既然如此,就要不许纠结过往,心态好一切都好。
最后一联夹叙夹议,既是写鱼儿贪食而被钓,也讽喻那些贪婪功名利禄和权势的人、容易被世俗之网所牵绊,筌是盛鱼的工具。
鱼儿因贪香饵而被钓,人因贪鱼而失荃,终归都是一个贪字误事,沈佺期不是渔父,但他却能从垂钓中,悟得令人警醒的道理。
此诗前两段写景叙事,如一幅清江垂钓图,画面色彩明丽,恬静,悠然,后一段议论抒情,点明主题,语浅言深,给人以启迪。
写在后面:
沈佺期,字云卿,相州内黄(河南)人,初唐宫廷诗人,与宋之问齐名,擅长七言诗的创作,也是律诗的奠基者之一。
“平生守直道,遂为众所嫉”,沈佺期性情耿直,不善于官场应酬,这也是他因才高而锋芒太甚,从而遭人嫉妒的原因。
沈佺期在流放地生活了近五年之久,景龙四年(年)奉召回朝,拜起居郎,修文馆直学士,后又历任中书舍人等职。
能够被召回朝,足以说明他的流放是冤屈的,是受牵连的,如果真的是因为依附张易之兄弟获罪,他哪里有返还的机会!
“垂竿自有乐,谁能为太师。”,把垂钓当成乐趣就好,像姜子牙那样成为太师的能有几人?虽为嬉游,刘孝威亦是清醒。
寄情山水,淡泊名利,远离尘嚣,安静从容,渔父是隐逸和超然的代名词,沈佺期不是渔夫,但他却从垂钓中获得了觉醒。
“为看芳饵下,贪得会无筌。”,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虽遭无妄之灾,却能在逆境中写下如此优雅闲适之作,可见也是通透了。
参考资料:
《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》
百度百科
注: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,谢绝搬运和抄袭,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不妥联系删除,谢谢您的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94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