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海滨 >> 海滨优势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曹丕不仅仅是武将之才,也有冷门佳作,被曹

来源:海滨 时间:2022/9/17

每当对比丕、植两人的作品,总认为曹植更加注重华丽雕饰,曹丕则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印象。事实上,曹子桓——尤其是早期的曹子桓——绝对不乏华丽铺排的作品,如《弹棋赋》里对棋盘棋子描绘得极尽奢美,遣词造句难免繁琐,难免逞才好胜。

毕竟是少有逸才的文学骄子,那些年还尚未开始为世子之位发愁,肥马轻裘,春风得意,怎能不骄傲张扬,怎能不炫耀欢欣呢?

《沧海赋》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:华丽,得意,天真烂漫,充满激情。

赋作的时间背景,是建安十一年,秋八月,曹操东征海贼管承,至淳于,在渤海之滨,写出了千古传唱的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”。曹丕的《沧海赋》,公认是应和其父所作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曹操的此次远征只带上了曹植,曹丕留守邺城。有关他是如何从一个内陆城市来到海边作赋的,尚不确切。只能猜测,曹丕大概在这段时间接到父命,沿着漳水下游,经过自西向东五百里的车马劳顿,从邺城来到地处海滨的南皮,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诗赋相伴的悠游时光。

不管过程如何,一千八百年前的曹子桓,在一个生机蓬勃的时节看到了海。想象一下吧,他不是今人,他只是一个宽袍大袖裹得严严实实的古人,踩着木屐或革鞜,迈着合乎贵族礼仪的步伐,说着文绉绉的古音腔调;没见过海船游艇,没见过潜水冲浪。

他所面对的,不过是一片蛮荒蒙昧的海,一片尽在大自然的掌控之中的浩瀚大海。那个时代,人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该是多么渺小,一次造船试航,使得堂堂尚书仆射淹死江中;一场赤壁之战,使得千万不谙水性的北方士卒饱受罹难。水是强悍神秘的,水是威力无穷的,再高贵的帝王将相,到了茫茫的大海边上,也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幼童;除了虔诚的敬畏、好奇的懵懂,还有别的选择么?

《沧海赋》今已不全,从《艺文类聚》收录的这节内容看,它描写的只是纯粹的景物,是曹子桓与大自然之间的纯粹对话。在他看来,大海很美,很波澜壮阔;赋的起头,便是对这宽广无际的一汪海水的直截赞美。然后视角由远及近,看见惊涛澎湃,听见铿轰巨响。

在那个自然生态环境无比优越的年代,水中有鱼鳖,天上有海鸟,它们尽情游荡、吃食,展现出一种生灵共有的勃勃生气——这一系列的四言骈句,押韵工致,用词富丽,充满紧张的节奏与气势。四言骈句接着转为三言,节奏也更加欢快;曹子桓对珍宝的爱好在大海面前展露无遗:想钓了贝壳获取珍珠,捡拾漂亮的石头收藏起来,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。赋到此处,短句转为舒缓的长句,似乎是玩够了的孩子站起身来歇了口气,由近及远,望见岸上的树林和藤蔓,鲜花繁茂,果实灿烂。

如果将此赋与《济川赋》作比,从遣词造句到景物的铺排顺序,都颇有相似之处。但两赋之间隔了十四年;同是描写水景,同是春风得意;《济川赋》里的曹丕,是一个堂堂君王,连文字的长短节奏也趋于平实沉稳,颇具王者的气势风范;而《沧海赋》里的曹丕,还是一个刚过弱冠的年轻公子,养尊处优,少不更事,执着于自然的美好与新鲜的感受。

考证起来,曹子桓该是典型的内陆人,生于谯县,长于洛阳、鄄城和许都,青年时期来到邺城,唯独不曾到过荒僻的沿海。二十岁这年面对渤海,很有可能是生平第一次看海。他就像日后在《十五》里面抒写的那样,总是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1625.html